51年,莫文骅调到东北军区,高岗为何对他态度冷漠?握完手晾一边

  • 首页
  • 搞钱这条路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你的位置:搞钱这条路 > 新闻动态 > 51年,莫文骅调到东北军区,高岗为何对他态度冷漠?握完手晾一边

    51年,莫文骅调到东北军区,高岗为何对他态度冷漠?握完手晾一边

    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5:08    点击次数:145

    1950年朝鲜半岛战火燃起之际,时任解放军将领的莫文骅接到调令前往东北军区。这位素以儒雅谦和著称的将领,却在与东北军区司令员高岗的初次会面中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冷遇。

    初到沈阳的莫文骅,在副司令员贺晋年等人的热情接待下安顿下来。次日清晨,他怀着满腔热忱前往司令部拜会高岗,却不想这次会面成为两人关系恶化的开端。在装饰考究的会客厅里,高岗慢条斯理地享用着当时极为稀有的樱桃,对站立多时的莫文骅仅以你来了三个字敷衍了事,傲慢之态令在场人员无不侧目。

    这场尴尬会面的背后,隐藏着一段十余年前的旧怨。延安时期,在八路军留守兵团政委人选问题上,莫文骅曾支持萧劲光而非高岗,这个看似平常的人事决定,却在高岗心中埋下了芥蒂。尽管时过境迁,高岗仍借机在1953年的干部评级中,将本应评为正兵团级的莫文骅降为副兵团级。

    展开剩余64%

    在东北工作期间,莫文骅展现出卓越的后勤组织才能。他事无巨细地统筹志愿军的冬装补给、装备维修、伤员安置等工作,甚至在三反运动中,以人性化的方式处理违纪干部。当政治部秘书长因贪污问题自杀后,高岗试图借此打击莫文骅,却因缺乏实据未能得逞。

    抗美援朝结束后,这位书不离手的儒将迎来了新的使命。1953年,在萧劲光的推荐下,莫文骅参与筹建我军最高政治学府——政治学院。他深厚的理论素养(曾系统学习毛主席等人的课程)和流利的英语能力,使其成为筹建工作的不二人选。从战场到讲堂,莫文骅始终保持着白天工作,夜间学习的习惯,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治学精神。

    值得一提的是,高岗在工作中的种种表现与莫文骅形成鲜明对比。这位东北局书记常在办公室摆弄《联共党史》装点门面,却在公开场合连坦克的坦字都认不全。这种作风差异,最终也反映在两人截然不同的政治结局上。

    从东北雪原到军事讲堂,莫文骅用毕生践行着革命军人的担当。无论是战争年代的冲锋陷阵,还是和平时期的育人树才,他都以谦逊务实的态度完成着每个历史阶段赋予的使命,为我军现代化建设和干部培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
    发布于:天津市

    TOP